判斷機床床身鑄件的質量需從材料性能、工藝控制、缺陷檢測及加工適配性等多維度綜合評估,具體方法如下:
1. 材料性能驗證
牌號與強度:依據 GB 9439-88 標準,HT200-HT300 灰鑄鐵的抗拉強度需達標(如HT300單鑄試棒抗拉強度≥300MPa)。
硬度檢測:通過布氏硬度計(HB)測試,導軌面高頻淬火后硬度應≥Hs68。
金相分析:檢查石墨形態(A型石墨為優)及基體組織(珠光體含量≥90%)。
2. 工藝與尺寸控制
鑄造工藝:優先采用樹脂砂或消失模鑄造,減少縮孔、夾砂等缺陷。
尺寸公差:按 GB 6414-2017 執行,復雜鑄件推薦CT10-CT12級公差(如400-630mm尺寸的CT12級公差為4.40mm)。
形位公差:非關鍵尺寸參考 GB 1184-80 未注公差要求。
3. 缺陷檢測方法
表面缺陷:目視檢查機械粘砂、化學粘砂及凹陷,粗糙度Ra≤50μm。
內部缺陷:
X射線探傷:檢測氣孔、縮松(按GB 5677評級)
1。
超聲波探傷:評估內部裂紋(按GB 7233標準)。
劃線驗證:加工前通過劃線工序確認余量及缺陷(如夾砂、開裂),余量不足需報廢。
4. 加工適配性評估
加工余量:粗加工前需預留足夠余量(如導軌面≥3mm),避免因余量不足導致報廢。
時效處理:粗加工后需人工時效處理,消除內應力。
設備匹配:檢查加工設備(如磨床、銑床)的行程與精度是否滿足要求。
5. 廠商與標準合規性
廠商資質:優先選擇執行 GB/T 12967.5-2013 等檢測標準的企業。
新編標準:關注2025年發布的《質量分級及“領跑者”評價要求》對灰鑄鐵件的分級要求。
總結:通過材料檢測(強度、硬度)、工藝控制(鑄造、公差)、缺陷排查(探傷、劃線)及加工驗證(余量、時效)四步法,可系統評估鑄件質量。